2025年01月04日
上周统计局公布了PMI指数50.1%,勉强超过枯荣线50%。而财新的中国制造PMI则大幅降低至50.5%,比上月下降1%,大幅低于预期51.7%。
同样是PMI,统计局更偏向于大企业,财新则偏向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则贴近7-80%的就业群体。居民收入的预期和修复情况一目了然。
2024年12月9~11日,开了两个会议,股市和债市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价。(会议名称担心敏感词我放在评论区)上证股指这三天明显上涨,说明积极看好会议定调和未来经济走势,这很好理解。
而国债指数这三天也明显上涨,一般来说资金配置国债,说明资金在寻求避险收益,债市给的定价是悲观的。我们在社群星球给的分析是:宽货币不代表宽信用,国债的定价是正确的。依然可以坚定持有30年国债。和股市中的中产不同,富人群体普遍更懂得重仓配置债券,因为债券更加稳健。这也导致富人群体和中产阶级的金融资产财富值进一步拉大。如果继续观察12月11日后的上证和国债走势,上证最近几天走出了明显的下行趋势,而30年国债则继续高歌猛进。加之上周PMI数据的交叉验证,我们就再次确定了债券的定价是正确的。
2025年我们如何应对上述预期做好资产配置?虽然会议提了‘’超常规逆周期” “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些词眼依然是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具体到某类资产某类行业,还需要细分研究。首先是楼市媒体上普遍的逻辑是宽货币会对应M2的上涨,而M2上涨意味着货币贬值和房价上涨,事实确实如此吗?看下面两张图
2005~2015年美国M2和全国房价指数
1995~2015年日本M2和全国房价指数图一美国从2008年到2012年M2持续上涨而房价持续下探。图二日本1995年到2005年M2持续上涨而房价持续下探。可见房价并不总是和M2正相关,在特殊阶段,房价和M2背离的情况非常常见,根据每个国家的特征,这种背离最长延续5年~15年。为何现在普遍认为是M2印钞,房价会上涨?第一这是因为思维惯性导致,中国楼市房价上涨延续15年之久,加之土地财政的持续诱导,给大众形成了强烈的思想烙印。第二自媒体需要制造恐慌,分享知识无法让你交钱,但是让你害怕货币贬值,就可以你乖乖交钱。M2其实代表的是社会整体的资金总量,类似总的水龙头。而什么数据才代表进入楼市的资金量呢?其实是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量。这个增量就代表楼市从总的水龙头接了多少水。
(2007年~2024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2009年和2016年房贷增速有两个明显的峰值,这两个峰值也对应着两轮房价暴涨的时间。而到了2022年房贷增量剧烈调整。也对应着这轮楼市的调整。这个增量如此重要,以至于增量少了都无法维系以前的价格。如果没有增量,就类似于B买了A的房子,而A不再继续买房,B把A的债务接了过去,没有新增住房需求。而有增量的市场,是B买了A的房子,A拿到钱之后,继续加杠杆买房。毫无疑问只有有增量才能推动需求和房价的上涨。通过以上图表的解析,相信你对楼市的后续发展会心里有数。同样对于城市也一样,每个城市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也是最重要的数据。而9月24号新政后,我们观察到北京上海深圳成交量明显回暖,一线城市行情能不能持续呢?我们搜下北京上海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数据。
居民中长期贷款虽然在增加,但是增量的比重微乎其微。上海居民贷款相当1月增速有8%。但这一数据是不足以支撑房价上涨的。(注意看增速图右侧增速尺)说明这一轮楼市救市政策,虽然北京上海成交量恢复挺好,但是整体依然是以价换量,房东抛房子并不再买入,刚需接过房东的贷款。2025年京沪楼市成交量都很难延续。更别说房价了。现在依然是大洗牌时代。
我们一般认为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增加并保持6个月以上,楼市就真正回暖了。当然这仅仅是从数据层面的跟踪,如果做资产配置依然不够前瞻。从ZC分析的角度,前天在社群分享过,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上面宣布HZ成功,2.各大省会大面积收储年收储量3-5万套 3.省会首套房利率将至2.4%。逻辑分析极为敏感,不然文章就发不出来了。
另一块资产配置债券/股市因为这是公共平台,很多细节不能写得太细节涉嫌违规,我们这两年在债券市场的投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2024年是债券市场大牛市。高净值用户普遍更偏向于稳健配置资产,所以2024年重仓配置债券的绝对收益非常高。而A股因为自身问题风险偏高,资产配置比重不能太重。2025年随着国债利率绝对值的下行,收益会降低。但秉着对ZC的深度把握依然可以通过做好国债波段增厚收益。今年是特朗普冲击之年,每一轮关税博弈背后都会有一次股债的套利机会。
再写点财技:
富人通过债务收割中产的秘密泡沫的幻觉当下全国的居民房产的总市值大概在350万亿左右,而居民持有房贷是61万亿。有没有发觉什么问题?贷款只占总市值的17%,是不是和我们日常的感受完全不同。问题出在350万亿这个数字上面。这个数字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价值,只是一个泡沫的幻觉。比如某一高端小区300套100平的房子5万/平,总市值15亿。现在因为市场行情不错,有一套成交价卖到了6万。所有的房东都觉得自己的房子值6万,那么楼盘的总市值就是18亿。这个小区的价值会因为成交一套600万的房子,市值增加3亿吗?当然不会,6万的房价只是边际的成交价格,不是实际的集体落袋为安的价格。
在通胀周期我们通常说抵抗通胀靠的是债务,而不是房子,房子只是债务的媒介。富人在通胀周期,一方面通过自身房贷买入房产扩张债务,其次因为富人普遍拥有企业主体,拥有更多平行的法人资质,可以通过抵押信贷继续扩张债务。而后者普遍是中产比较欠缺的。在通胀周期扩张债务的过程中,富人能够比中产更快更高效的拿到更多的贷款。最大化虹吸通胀给自己身价带来的泡沫效应。第一步就遥遥领先中产。但这只是第一步,富人因为认知更清晰,对泡沫的幻觉更抱有警觉。
在紧缩周期富人首先抛离债务,把中产的债务变成自己的储蓄,落袋为安。富人再把储蓄配置国债或储蓄收息,这时候等于中产在跟富人借钱,中产为富人付出劳动支付利息。而中产因为认知差异、思维惯性或者自住房的刚性需求而继续背负负债。甚至一些人因为急于上车在通胀和紧缩的转换期加上了杠杆,像1949年加入国军一样悲剧。但随着紧缩来临,资产的价格持续下跌,中产净资产快速归零返贫。反而一直没上车的人躲过了收割。富人通过通胀和紧缩,完成一轮完整的周期收割,把手上的泡沫换成实打实的储蓄。然后像猎人一样耐心等待下一轮通胀周期的来临,而不是胡乱投资。
而我们社群什么时候就提醒了紧缩即将来临?
那是在2022年7月,大会前夕通过风向和金融地产的从业嗅觉,准确预判到金融行业即将迎来巨大整顿,金融自由化即将结束。
随着对DF-ZW的强监管和化解任务,YXZW将反向造成货币湮灭。社会即将进入就业和收入普遍紧缩的周期。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在验证两年多前的推演。
当然聪明的富人通过跟踪居民房贷增量,在2022年也开始了收网动作。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